稳定经济增速,合理可行
贾康
今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6%,引起经济学界对于明年中国经济增速是否应该保持6%左右增长速度的讨论。
是否应保持6%左右增长速度,是一个能观察到不同思路和政策取向的具体问题。持不同意见的舆论中,既有强调经济增速必须“保6”的声音,也存在应让增速降到更低区间从而通过市场优胜劣汰作用真正完成结构优化的观点。
比如有人认为:“新5”比“旧8”更好。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欠缺对当下复杂社会现实的综合权衡考虑。我们理解的“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应特别注重寻求权衡好年度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质量、引导社会预期等之间尽可能适度的组合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如果在短期内持续下降,将对市场预期产生不良的累加影响。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L形转换,应力求形成一个以中高速为特征的新平台,明年兼顾“2020全面小康”政府承诺的保证速度(据学者测算明年应为5.94%),还要力求延伸至尽快实现对新增长平台的对接,合理地达到升级版高质量发展状态。对接这个新平台,既是对“软着陆”中L型转换的确认,也意味着“新常态”的正式入“常”,市场预期将会基本摆脱持续下跌的焦虑。
综合判断,这不仅是我们的良好愿望,而且是基于经济增长空间和回旋余地,有极大可能去实现的。我们理应在贸易战挑战性局面下,在以比2015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持续12个季度6.8%左右的平台重心稍低的平台上,去实现中高速高质量发展。因为从目前状态看,已有很大希望更多地消化去年3月贸易战开始时市场泛起的不良预期,通过宏观政策发力与供给侧改革深化,实现2020“十三五”收尾年度6%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这一明年实现全面小康的保证速度带有一定的政治含义,而且关键在于,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加之,从中长期看,力争以6%左右的L形新平台“由新入常”,更有利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相对顺利地对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
在当前特别重视结构优化、继续以供给侧改革提升质量的过程中间,对于增长速度的权衡,不应被视为是对质量问题的忽略。事关提升质量问题的所有要领,都不能放松,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宏观政策组合,配套改革与化解结构失衡。我们非常值得发力的作为空间,是结合政策性金融创新、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创新等,有力度地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形成以“有效投融资”带动的扩大内需,以及消费需求潜力的充分释放。
我国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5.4%,2019年以来又下滑至5.2%,这一投资增幅的低水平,应该为我们敲响警钟。数据表明,国企、民企的投资积极性都在下滑,政府的引导与拉动是当务之急。要讲社会消费潜力转变为内需支持力,一定要依靠有效投融资的前置性支撑与经济活力四射的表现,带出市场稳定向好的预期、企业投资积极性的发挥以及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而当今的中国,社会急需、又可结合PPP等机制创新的有效投融资项目,称得上俯拾皆是。特别是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已经拥有了较多经验积累,完全应该积极利用这些经验,以政府有限的资金“四两拨千斤”,发挥放大效应。这样一来,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环境中,再加上投融资的机制创新,明年设立6%左右的引导性增长速度目标,一定有望伴随着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优化。
应该看到,明年以6%左右为年度目标如能实现,接下来几年追求以6%左右为底形成L形转换新平台,也存在实实在在的发力空间。比如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一系列中心城市,要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我们的城市公交建设在有效的公交供给方面远远不到位,应该形成四通八达、密度足够的轨道交通网。中心区周边平价停车位、停车场等在各个节点上,也都应该呼应着有所安排。北京如此,其他的很多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广州等等无一例外。
再有,中心区的停车场、停车位必须建立体车位。早已有企业提出方案:一个车位面积,上下加在一起能提供10个车位,放大10倍,处于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的车调到路面开走,可在50秒之内完成。这种停车场、停车位,完全可以要求以PPP来做,因为它有现金流,政府给一个好的规划罩着它,给出已经有经验的规范化PPP制度配套,使老百姓受益、经济生活繁荣,让各方面的需求、供给潜力进一步释放。形成这种有效供给相关的钢材、水泥、劳动力、技术、管理经验都不缺,就是要将其纳入政府的高水平顶层规划,规划先行,多规合一。
还有,老旧小区改造,比如加装电梯,在北京的覆盖面至少是几百万人。十几二十年前,人们住的四、五、六层楼,不配装电梯是“天经地义”,现在跟不上时代了。老龄化来临,百姓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高了——一个单元楼门配一个玻璃筒子式电梯大概需要20万元人民币左右,除了每家出一些,有些小区可以搭配PPP,企业进入以后垫资,在运营保养期间通过管理费的方式,逐渐把整个投资回报拿完。政府也可以以“可行性缺口补贴”。这些事情在北京如此,在中国其他一大批中心城市里也大同小异,都是能调动增长潜力,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例子。我们应该多挖掘类似以有效投资扩大内需,支持新常态“由新入常”的非常现实的支撑项目。
(作者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教训非常深刻
下一篇:防“校园贷”之害 相关教育要跟上
- 中央政法委:推进政法...2020-07-09
- 内蒙古将开展20多项...2020-04-30
- 致辽宁省人民政府唐一...2020-05-07
- 清远积极开展禁种铲毒...2020-04-30
- 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20-02-11
- 科右前旗加强春季农村...2020-04-30
- 广西移民管理警察开展...2020-04-30
- 广西开展“全民国家安...2020-04-30
- 黎平县司法局四举措打...2020-02-12
- 广东加强对退休干部管...2024-11-25
- 年轻干部应进一步“补...2024-11-25
- 兴安:精准监督助力政...2024-11-25
- 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原党...2024-11-25
- 潮州市政府项目建设中...2024-11-25
-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员...2024-11-25
- 来自监督一线的报道 ...2024-11-25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2024-11-25
- 平凉:整治医药领域腐...2024-11-25
- 执法内参通知2020-09-24
-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2020-07-15
- 温县汜水滩村有人偷挖...2021-05-24
- 致中共青岛市委王清宪...2020-11-25
- 公安县人民法院推诿并...2020-06-17
- 致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2020-11-25
-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2021-06-23
- 农业农村部召开农业农...2020-05-26
- 致滕州市人民政府马宏...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