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法治人物 >>正文

与法律共成长

时间:2021-05-11 作者:佚名来源:福建法院网

  从小,他们是妥妥的“学霸”,老师眼里的优等生,父母的骄傲。

  走上法庭,他们是不说话的法律,惩恶扬善,正气凛然。

  他们有坚硬的铠甲,亦有柔软的内心。当法槌落下,阅过案件背后的世间冷暖、人生百态,他们会激愤,会欣喜,有时甚至偷偷抹泪。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为了让法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他们不知倦怠,笔耕不辍。

  他们就是第二届福建省审判业务专家,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中六位优秀代表。

  李风林:

  秉持信仰不惧路长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人这一辈子平均会有七次决定人生走向的机会。

  13年前的夏天,刚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的李风林站在了抉择的路口。

  面对高校“人才引进”政策伸出的“橄榄枝”,他毅然选择到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从一名最普通的书记员干起。这年他刚好30岁。他暗暗告诫自己:“不骄不躁,一切都为时不晚。”

  几年后,当李风林走向审判台,自信地敲响法槌时,内心都会感谢当书记员苦练“基本功”的那些日子。

  “书记员的工作,并非只是庭审记录、装订卷宗那么简单。”他倍加珍惜每一次与老法官“跟班”学习的机会。“比如被告人翻供几次?证据链是否完整?重要物证的去向?类似这些阅卷时的工作要领,都是以前在书本中、课堂里学不到的。”

  跨越门槛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日复一日,李风林迎来了人生的转弯。

  担任法官后,李风林一如既往地严谨细致。他常说:“我们审判的不是一堆枯燥的案卷,而是案卷背后活生生的人。生命面前,办案再严格也不为过。”

  在审理一起“杀人碎尸”案时,他在第一轮阅卷时就看出了疑点。几名被告人的反复认罪、翻供,证据链不完整,重要物证供词不一……40多页草稿纸上,李风林将疑点问题反复梳理了4遍,向合议庭汇报了自己的意见。通过实地考察案发现场,合议庭及审委会反复研讨、审议,最终认定被告人无罪。

  2020年11月,李风林撰写的《黄某诈骗案——诈骗犯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一文刊发在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参考》上。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法官的电话。

  “一个疑难案件,不是办完就结束了。要把这里面的关键问题研究深、研究透,写成案件分析,推动类案裁判尺度。”李风林说道。

  13年来,他多次参与最高人民法院、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重点调研课题,负责的调研课题获第八届全国青年论坛调研成果一等奖。

  高学历法律人才,又有着丰富的办案经验,不时吸引一些外单位以优渥待遇相许。有同事问李风林,“有没有另觅高枝的计划?”

  李风林说自己从没打算过。“路走对了,就不怕远。这个岗位足以抒发我的家国情怀,足以书写我的人生理想,我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余秋萍:

  一路耕耘收获芳华

  她很拼,为了一起当事人诉争20余年的案子,可以连续一周工作到凌晨。

  她很“轴”,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民事审判法官,不仅要把案子办得了,更要办得好。

  她就是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四庭负责人余秋萍。

  20年前,余秋萍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法院工作。一路走来,她说,一直有榜样激励她前行。当她看到有的同事在办专案时,连续一个多月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的为了学通弄懂某个法律问题,干脆住在办公室;有的临近退休,每年办案量在庭里前列……

  余秋萍坦言:“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

  2006年,余秋萍刚到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就被安排在内勤组锻炼,主要负责民事疑难问题的收集和研讨。她像一块“砖”一样,主动迎接工作的千锤百炼。一个月后,民一庭内网就“晒”出了她撰写的《民事疑难问题解答》。

  2010年,院里一位老法官看中余秋萍在学术研讨上的热情,把自己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夫妻婚姻存续期间债务举证责任分配的疑惑交给余秋萍研究。

  此后,余秋萍在撰写了《夫妻婚姻存续期间债务甄别与责任承担》一文,提出了“债权人应承担债务真实以及为夫妻共同债务的举证责任”的观点。这篇论文在当年的全国学术论文讨论会上获得二等奖,8年之后,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涉及夫妻债务纠纷的司法解释精神不谋而合。这令余秋萍十分欣慰。

  2013年,余秋萍刚提任副庭长时,接手了三件当事人历经10多年诉争的案件。开庭预案,她前后修改10多次。但在开庭前两天,她还是睡不着。庭审中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如果出现,该如何妥善处置?这些问题在她脑海中翻腾。

  但也正是这个案件,经过她反复吃透案情,坚持用判决方式创下了全省法院在刑事赔偿不足以弥补受害人损失时,受害人可提起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先例。

  作为民事女法官,会不会辛苦?有没有退缩?余秋萍说,当然有过。但一次次的攻坚克难,让她愈发坚实,愈能担当,也愈有力量。

  “亲,我们讨论一个案件呗。”这是福州中院民一庭的女法官最爱和余秋萍说的一句话。余秋萍也乐于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审判理念分享给身边的法官们。她还被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聘为副教授,为青年法律人的成长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如今的余秋萍,正在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将她积淀的民事审判经验,一棒接着一棒地传下去。

  王池:

  以梦为马爱拼敢赢

  王池出生于1978年。那一年的中国留下太多鲜明印迹。改革,成为时代最强劲的旋律。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王池在素以“爱拼敢赢”精神闻名的泉州愉快地度过童年、少年时光。

  品学兼优的他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200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那时候他完全有机会选择留京继续攻读博士或到一线城市发展。可闽山闽水,挥不去的乡愁记忆,让他毅然决定回到福建。经福建省委组织部选调,他成为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中的一员。

  厦门,司法改革的尖兵。“大陆法院第一槌”,证人宣誓制度等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创新举措,都诞生于此。鼓浪屿的涛声,见证了鹭岛法律人的澎湃激情。

  彼时,最高人民法院刚刚发布《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实施要》。围绕着“公正与效率”的课题,全国法院在摸索在探路。以改革精神著称的厦门法院亦不甘落于人后。

  “刚参加工作,总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王池主动承担了全市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的起草任务。忆当初,他依旧激情满怀。

  那段日子里,王池满脑子都是改革。每天从未早于深夜两点睡觉。“当时我就像打了鸡血,不知疲倦。”

  王池给同事最深刻印象就是敢啃“硬骨头”。这在他成为一名民事法官后尤为明显。

  2016年,他审理福建省首例执行转破产案——厦门恩科破产案。

  涉及科恩的被执行案件有42件,执行标的额高达一亿多元。然而被执行财产中的一幢厂房,却因之前有着20年的租约,多次执行变现未果。对此,债权人十分不满。

  从执行转为破产案件时,一些不明事理的债权人,情绪异常激动,群体到法院信访,认为司法机关这是在“甩包袱”。

  在与他们的对话中,王池始终保持理性与克制。“请你们给予我一些时间,相信我一定可以给你们满意的答案。”

  因该案是全省首例执行转破产,前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王池顶住压力,沉着应对,吃透案情。历时9个月,案子依法结案,执行财产被高溢价率出售,债权人终于等到债权“解套”的那一天。该案为此后福建省乃至全国法院的“执转破”案件审理提供了宝贵的机制性借鉴。

  期待破茧成蝶,就必须永不止步。不惑之年的王池正继续攻读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并在国家级法学刊物发表论文8篇,出版2部法学著作。

  他相信,只要爱拼敢赢,自己的人生将会更加出彩。

  郭兰君:

  不负光阴不负信仰

  郭兰君清楚地记得,2006年一天的深夜,彼时已经是某大型国有银行法律顾问的她,在哄完孩子入眠后睡意全无。打开电脑,一则法院书记员的报考信息,唤醒了她沉睡已久的梦想。

  “考法院去!”这次毅然转身,开启她向往已久的追梦之旅。

  当书记员的日子,每天奔波开庭和去开庭的路上,看似简单乏味,郭兰君却觉得自己与梦想越来越近。

  一天,庭长将一纸全省法院学术研讨“征集令”放到了郭兰君桌上,叮嘱道:“年轻人,试试吧。”

  这一试,却激起了郭兰君对学术调研的浓厚兴趣。有感于实务中一些办案的理念变迁与实践困惑,郭兰君笔耕不辍。

  郭兰君笃信,“法官如果耽于办案压力,不去思考案件背后的法理、事理、道理,职业理想很快会被现实消磨,甚至失去光彩。”

  因此,旁人眼中看似枯燥乏味的“爬格子”,郭兰君却乐在其中。

  白天忙于办案、接访当事人,她只好利用晚上,等忙完家务,孩子睡去,独享这份与自己独处,与内心对话的宁静。在她看来,“当笔端划过纸面,沙沙作响,是一份不负光阴的安宁与满足!”

  法官宋鱼水,郭兰君视之为偶像。“宋法官说过,调解是能实现法是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对此,郭兰君始终铭记在心。

  前些年,一起看似简单的租赁合同案分到了郭兰君手中,庭审中,上诉人董某情绪异常激动:“我们一家子就靠这摊位营生,而且为了这个摊位,我也投入了几千元,怎么能说判还就判还呢?”

  和董某一样,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该市场70多户摊位业主。作为主审法官的郭兰君敏锐意识到这个案件的“不一般”。

  她与庭领导一起主动联系董某所在市场的主管部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同时通过选出承租户代表的方式,多次倾听各方诉求,梳理矛盾争议焦点。最终找到了平衡双方意见的契合点,最终稳妥地化解了这批群体性纠纷。看到百姓生计有了保障,郭兰君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这些年,郭兰君在工作之余,还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尝试将心理疏导融入办案过程,尽可能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

  郭兰君认为,“当事人对法律的点滴信赖,都不应被辜负。”她的目标是成为宋鱼水那样的法官,让打官司的当事人“胜败皆明”。

  徐浩:

  寸积铢累乘风破浪

  “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律是沉默的法官。”1985年出生的徐浩深谙此理。

  因此,无论是作为法学院的学子,还是在基层法院当书记员,抑或是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审判业务专家,徐浩始终谦逊务实,保持着对法律学习的极大热忱。

  2011年3月,徐浩从基层法院遴选至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为了多岗位历练年轻干警,组织把他分配到刑庭办案。面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徐浩俯下身子,潜心研究,从刑事办案的新手“小白”一路成长。

  然而刚开始的“学徒”之路并不好走。令他记忆深刻的是自己遭遇的一桩“囧事”。“撰写好一份审理报告,满怀期待地提交到庭长的桌面,却前前后后被改了五六稿,面目全非。”从庭长冷峻而严肃的表情中,他看到的自己的差距和短板,也更加读懂了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具备的严谨细致。

  从此之后,徐浩不停警醒自己:刑案,案案无小事,件件重千钧,容不得半点“差不多就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唯有不断“较真”,才能最终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

  三明地处闽西北山区,审判实务中能遇见大案要案的机会少。但只要能遇上,徐浩都十分珍惜,抽丝剥茧,深入思考。

  前些年,徐浩主审了一起在当地罕见的骗取金融票证、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面对起诉书上一个个拗口的术语,不畏难的徐浩专门上网买来金融票据的书籍研究。信用证的开户行、议付行,信用证项下的资金流转……徐浩以一名理科生的执着攻克一个个知识空白点。

  案件审结后,徐浩撰写的裁判文书在全国百佳裁判文书评选中获奖。不仅如此,这些年,由他审理的案件有的获评福建省法院精品案例,有的被收录进了全国法院指导案例……

  成为这届全省审判业务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人,徐浩笑言:“幸福来得有点突然。”但他自知,“责任与压力更胜于荣誉本身。”

  俞建林:

  坚守初心知行合一

  “成交!”随着一声槌响,载重量近16万吨的伊朗籍“阿明2”油轮,出乎意料地以3.24亿元的高价拍卖成功。当之无愧地成为厦门海事法院建院史上的“第一拍”。创造这项纪录的正是厦门海事法院法官俞建林。

  前些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国际航运市场并不景气。为了确保涉案油轮能卖个高价,他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案情、整理资料。想到“阿明2”油轮是外籍巨轮,便想出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在媒体发布拍卖公告,吸引境外人参与竞买。

  这一招还真灵,来自挪威、巴拿马、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利比里亚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名竞买人纷纷报名参加。拍卖那天,经过157轮叫价,以高于起拍价近8000万元竞拍成功。这让被告喜出望外,在偿还原告所有贷款后,仍有不少结余。该案2015年被评为全国海事法院船舶扣押与拍卖十大典型案例。

  读书启迪智慧、智慧滋养心灵。在上大学时,俞建林就非常热爱阅读法学书籍,导师推荐的民商法学经典著作读了个遍。工作后他在办公室建起了一个小型“法律图书馆”,囤积了几百本法学书籍,同事们需要参阅专业书籍时,首先会到他的小图书馆里来找找,遇有棘手的疑难复杂案件时也喜欢和他沟通,热情的俞建林都会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

  海事审判案件当事人既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航运巨头,也有底层船员、渔工等等。案无论大小,俞建林总是善于把冰冷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温度的人文关怀,让当事人感受到中国海事法官的可亲可敬。

  前些年,他办理了一起外派船员苏某从船舶上层甲板坠落遭受重伤而向船舶公司、船务公司索赔的案件,由于原被告双方运用不同法律依据,赔偿数额竟高达140余万元的差距。

  在前期走访中,俞建林了解到,苏先生家境原本就比较困难,他的意外受伤,让年过六旬的父母心力交瘁,苏父甚至一度高血压昏厥被送至医院。

  面对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俞建林没有一判了之,而是通过调解平衡利益冲突。经过他登门做工作以及此后近百次的电话沟通,终于促成被告船舶公司拿出最大诚意,苏某后续治疗费用也有了着落。

  “在海事审判这条路上,我永远是个学生。”做法治路上的深耕者,始终是俞建林这一辈子不懈的追求。


原文链接:http://fjf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1/05/id/6028596.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执法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执法资讯网 zfms.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