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舆情观察 >>正文

李劼人故居

时间:2024-10-19 作者:佚名来源:四川长安网

  □ 谢慧

  

  李劼人故居位于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因其屋傍“菱角”堰塘而建,故题名为“菱窠”。

  

  去之前,我对李劼人先生的了解只有两个:作家和川报的创始人;去了以后才知道,他是一个如此鲜活有趣有才的文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者、实业家、美食家,还曾担任过成都市副市长。

  

  走进柴扉,庭院幽静,花木扶疏,小径两边的南天竹修剪得整整齐齐,池塘金鱼成群,池畔垂柳依依,园内繁花似锦,暗香醉人。跨过小桥,便是故居的主体建筑,“明柱”式的宽阔阶沿在室外形成一圈回廊,中西合璧的高超审美可见一斑。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简易的“世外桃源”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文人的爱国情怀、人格魅力和家风传承。

  

  李先生在这里度过了数十年的时光,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天魔舞》,并完成了他最有名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的改写。如此寻常的命名,对李先生来说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栖息之地,一个窝罢了,但在这窠中,聚集过郭沫若、巴金、张秀熟、马识途等一众名人,也庇护过赵铭彝、陈翔鹤等地下党和进步人士。正如李劼人的先生写下的“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小小的菱窠正如他本人的一生,历劫无数次,却难掩春色和生机。

  

  据张馆长介绍,李劼人先生从小其实是一个无比“淘气”的孩子,上学时和同学比赛谁更会骂人,他聪明地用复写纸写出很多页的骂人语句而让其他同学甘拜下风。直到他到四川高等学堂附属中学学习(当年四川的最高学堂),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良师益友。李劼人自己评述道:中学堂监督刘士志“教我以正谊、以勇进、以无畏去宏毅”,老师刘豫波(当年成都的“五老七贤”之一)“教我以淡泊、以宁静、以爱人”。这些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着李劼人的一生。当我看到这“六个以”时,不禁为之动容,那时的先生才是真正的先生,用言传身教影响着下一代,而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这才是教育应有之义。

  

  在李劼人24岁的自题画中,年轻帅气的先生神色安然,眼神宁静而悠远,这也如同他右侧自提的一句——“一事无成人渐老,壮怀要问天公”,既平静地接受现实,也依然有着试问天公的壮怀。因为看着第一句眼熟,我查了一下出处,发现苏东坡、弘一法师在老年时都说过这么一句话,而年仅24岁的李先生就能有如此感悟,令人感慨。

  

  故居中李劼人先生自己填写的“干审表”引起了我的关注,特别是在志愿那一栏中,先生写道:愿作一个有益于人民大众的肥料和垫脚石。须知这是李先生60岁时的干审表,那时的他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实业家,当过报社总编,也是知名的文学家了,这样的志愿不得不令人敬佩。还有一些填写可以看出李劼人先生的为人,在“有何疾病”一栏中,他写道“眼近视、高血压”;在“有何专门特长”一栏中,他写道“能写小说”;在“有何创作及发明”一栏中,他写道“除翻译了十几部法国文学作品外,自己写的长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甚多,现尚可购买的只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小说共五册,《好人家》短篇小说集一册,其余皆散失,或尚未出版”;在“财产及生活现状”一栏中,他写明了自己菱窠房产的情况,并说毫无积蓄,又因必须照顾穷苦亲戚朋友及学生,负债甚重。多么低调务实而又清正廉洁的先生!

  

  从社会角色上来看,李劼人虽然长时间是商人、政府官员,但他骨子里就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从青年时期开始的志向就是“自由著述”,虽然人生路步步紧逼,命运却暗中牵引。他认真研究成都本土文化和历史遗迹,杜甫草堂等文化古迹正是在他的主张下得以修复、扩建,川剧艺术亦是在他的支持下得以再次兴盛、繁荣。在他的主持下,成都奠定了现有的城市格局,他以远见和智慧,坚持主张将人民南路建为14米宽车道,此后,成都的城市交通高速发展,而人民南路的宽度却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求,至今仍是成都的中轴线,保持着“天府第一路”的宽广格局。

  

  故居中,还有不少李劼人先生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中一家人的神态无一例外都有着文人的清雅和宁静。他给女儿起名为李远山,儿子起名为李远岑,孙子起名为李诗云,孙女起名为李诗华,其中的文化内涵远比现代人起名高雅许多。“李劼人”这个名字也是他踏入社会之初自己改的,“劼”字有“勤勉、慎重、稳固之义”,一如其人。但他苦中作乐的精神又能从其笔名中看出,“老懒”“懒心”“云云”“抄公”等等,颇有自嘲自谦之意。

  

  故居的厢房中展览了李劼人先生收藏的许多名家字画——成亲王、翁同龢、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林则徐、康有为、王渊、张善孖等等。并不是他爱好或者为了收藏升值,而是在那个战乱困难的年代,他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着成都当时贫困的知识分子。据说那时知识分子的工资也就二三十块,但物价上涨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一个鹅蛋就要卖三块五,以至于许多知识分子只有变卖家中传下来的字画,李先生便用购买的方式一边资助知识分子,一边将珍贵的文物保存下来。最终,遵其遗嘱,其家人将李劼人历年收藏的书籍、字画(共计1205件)、报纸、杂志等全部捐赠国家,为传承和保存中华优秀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劼人的孙子李诗云在致成都市文化局的一封信函中写道——“要说李家有什么家风传下来,一句话可能说不清楚,但我自认为有这样的内容,那就是独立、进取、厚爱。目前我作为一名建筑师在海外为国家效力的同时,做人的原则也就是这么几个字。”

  

  匆匆游览故居,深觉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洁教育基地、干部培训基地和家风教育基地的重大意义,也深感民国时期大家的风范和精神。短短时间,浅浅笔触,也完全无法完整记录李劼人先生的生平事迹,他还是成都美食的推广者、新文化的前行者、中法友谊的力行者、实业救国的践行者、慈善公益的大爱者……他用行动和实践拓宽了人生的边界,丰富了生命的内涵,还有太多方面等待我们挖掘和学习。

  

  最后用李劼人先生收藏的两幅书法来结束游览之感——一副是林则徐的对联:“虚心何虑同心少,敬事方知处事难”,始终保持虚心的态度,尊重并认真对待每一件事,这是他一生处事为人之道。还有一副是左宗棠的对联:“当官期于物有济,凡事求其心所安”,作为官员,应期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有利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感恩先生,让我如今收获到“宝藏”:正义、勇进、宏毅,淡泊、宁静、爱人……这也将成为照亮我前进路上的明灯,指引我继续守初心、担使命、做好人、干实事。历史印记的延续,绝不仅仅是保护好遗址故居、文物文字这些有形之物,而更多更重要的,是要将蕴含其中优秀的文明文化、思想精神传承和发扬。(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sbgw/20241017/291700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笔缘虽短 情愫长

下一篇:没有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执法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执法资讯网 zfms.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