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地方动态 >>正文

青史斑斑 | 诗中廉韵长

时间:2024-11-01 作者:佚名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明末虞山毛氏汲古阁刊本《剑南诗稿》书影。陆游一生写了大量示子诗,图片展示的这首《示儿子》,全诗为“父子扶携返故乡,欣然击壤咏陶唐。墓前自誓宁非隘,泽畔行吟未免狂。雨润北窗看洗竹,霜清南陌课剥桑。秋毫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该诗写于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被罢官回家途中,最后两句表达了虽然被贬,不忘报国的志愿。资料图片

  

  山东省博物馆藏辛弃疾塑像。辛弃疾曾作词,拒绝儿子多置田产的请求。 视觉中国

  广博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古典诗词,不仅能感受到文学之美,也能感受到丰富的廉洁文化意蕴,令人获得启发与感动。

  于青菜劝民节俭

  清朝历史上有两个“于成龙”,一个字北溟(1617年—1684年),一个字振甲(1638年—1700年),获得“于青菜”这一外号的是出生更早的于成龙。他是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他一生节俭,清贫度日。史书上记载他在江南为官时,“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每天所食十分简单,不过是粗粮、稀粥,用青菜下饭,肉类极少,因此被百姓送了个外号,叫“于青菜”。

  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到广西罗城担任知县,仅用三年时间,就改变了当地盗贼横行、民不聊生的情况,使罗城成为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卓异”之邦。后来他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知州。

  于成龙治理合州也非常成功,接着又迁任黄州知州。黄州即今湖北黄冈,是苏东坡贬谪之地,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于成龙到此也不免诗兴大发,专门写了一首“野菜诗”——《乙卯春题书雪堂》:“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放小儿拳。试寻野菜和香饭,便是黄州二月天。”二月里来,竹笋芽像黄牛犊的角,蕨菜芽像小婴儿的拳,都是那么鲜嫩可爱。他在这首诗中细腻描写了挖掘野菜的生活情景和采吃野菜的生活乐趣,充满豁达乐观的情怀与气度。

  于成龙曾在诗中感叹:“两任边荒囊乏钱,低头羞语尉巡前。淮阴受却少年辱,也了前生一恶缘。”面对看门巡尉索要好处费,于成龙囊中羞涩,竟遭巡尉羞辱。但他心态平和,只是自嘲一番,内心仍旧坚守高洁志向。这在另一首诗中,表达得更加清楚:“万里孤舟亦一官,穷途主仆强加餐。单衣难御朔风冷,倚户无言白眼看。”

  于成龙不仅自己节俭清廉,还在百姓中力倡节约勤俭之风,并专门写过一首《劝民节俭歌》,其中写道:“粗茶淡饭尽可饱,何苦珍馐侈罗列。总然下了三寸喉,一般滋味无分别。褐衣缊袍尽可暖,何苦锦绮炫鲜洁。总然遮得七尺体,一般寒暑无差择。土壁茅檐尽可居,何苦栋宇雕丹碧。总然住得百年身,一般坐卧无奇特”,这是从吃、穿、住三个方面劝民节俭,够用就好,何必追求奢侈。

  他继续写道:“留得甘旨养父母,何苦鼎烹宴宾客。留得膏粱饱妻儿,何苦冶游费杯席。留得余财周宗族,何苦邀福事仙佛。留得余粟散乡党,何苦信邪求巫觋”,显见他希望百姓能重视自己的家庭、宗族、乡里。他还劝告大家“莫待无时思有时,常将有日思无日。若要饱食与暖衣,只须勤耕与力织。”由于他自己以身作则,保持清廉节俭的本色,所以百姓都肯听“于青菜”的话。他任职的地方,也都吹起一股扑面清风。

  四知台上忆杨震

  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曾有一座“四知台”,是为纪念东汉人杨震设立的。也有学者考证,汉代“昌邑故城址”在今天菏泽巨野,与今天的昌邑有区别。无论“暮夜却金”的故事发生在哪,世人对杨震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品格的敬仰却是一致的。

  史载,杨震“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在出仕之前,他在家乡以教书为生,后来因为人品好、学问好,年近五十岁时经人推荐,举为“茂才”,即具有卓越才能之士。杨震先是任荆州刺史,很有政绩,后来又调任东莱太守。赴任路上,要经过昌邑,在驿站里暂住了一夜。这一夜就发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历史故事。

  当时的昌邑县令名叫王密,恰好是杨震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王密听说老师杨震到了昌邑,趁着夜色,怀揣黄金前来拜见他,要将黄金作为礼物献给老师。杨震执意不收,对他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天知道、神知道、你知道、我知道,至少就有“四知”,怎么能够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很惭愧,红着脸把黄金拿走。

  此事收录在《后汉书·杨震传》,杨震也在后世获得“四知先生”“四知太守”的美誉。《后汉书》说他“性公廉,不受私谒”。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子孙也要求严格。有人劝他给子孙留点家产。杨震不肯,对提出建议的人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留给子孙财产,还是留给子孙良好的家风,杨震的答案是后者,因为良好的家风是更丰富的一笔财产。

  杨震路过的昌邑县城,应在今菏泽市巨野县境内,该县在唐代被撤销。今潍坊市昌邑市的源头是北宋始设的昌邑县。这并不妨碍北宋以来的昌邑百姓,为表达对杨震的敬仰之情,而建设一座四知台。历经沧桑,四知台今已不存,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了一座四知亭。震台月霁作为古昌邑八景之一,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之余,也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写在了诗中。

  明代学者、诗人薛瑄走到这里,感慨万千,留下一首《题四知台》,流传颇广:“谁能介性抱和衷,笑却黄金夜幕中。千载四知台下路,潇潇松柏有清风。”薛瑄被称为“明初理学之冠”,是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开明代道学之基”,声望很盛。他也是一位廉洁的官员,在其重要著作《从政录》中,他提出了“居官七要”:“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长,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心正才能持廉。

  他赞颂杨震的这首《题四知台》,在流传过程中一些字句产生了变化,有多个版本,这在古典诗词的传播过程中也是很正常的。另外两个版本是这样写的:“人间无处不天公,却笑黄金夜幕中。千载四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人间无处不天公,却笑黄金馈夜中。千载四知台下过,马头犹自起清风。”

  版本虽然不同,但是对杨震的称赞却是相同的。

  陆游以诗示儿孙

  南宋大诗人陆游,生前诗名就很大。然而在仕途上,陆游却很坎坷,他没有真正得到重用。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陆游向朝廷建议减轻老百姓的赋税负担,用语颇为急切,但他等到的却是小人的构陷,他又一次被罢了官。陆游回到山阴老家隐居,直到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日(1210年1月26日)逝世。他笔耕不辍,临终前,还写下了人生最后一首诗,这就是《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其实就是陆游用诗歌的形式留下的一篇遗嘱。诗人一生唯一放不下的牵挂,还是收复中原的大业。

  陆游共有七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陆子聿。他作为诗人,经常给儿子们写诗,这是陆游家独特的教子方式。据统计,陆游一生写的“示儿”诗一百余首,其中有不少耐人品味的优秀作品。

  绍熙三年(1192年),陆游写下这首《示儿》:“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诗人认为阅读优秀作品可以让人脱胎换骨、心灵丰富,勇于探索才能彻底解决学习上的难题。他自谦地表示,如今老得豁了牙、秃了头,才弄明白这些做学问的道理。其实陆游是在用调侃的语气,向孩子们传授学习方法和读书经验。

  陆游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就感到开心,他希望孩子们耕读传家,世守清白家风。嘉泰元年(1201年),他写了以下两首《示子孙》,一首说:“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另一首说:“吾家世守农桑业,一挂朝衣即力耕。汝但从师劝学问,不须念我叱牛声。”两首诗都提到了出仕与为农的关系,他希望孩子们懂得进退出处,有机会为官,就要尽力报效国家,回到家乡后,不要忘了务农的本事,丢掉农家的本色。

  陆游隐居山阴,生活虽然悠闲,但经济上并不宽裕。后来他向朝廷申请了一种名叫“祠禄”的待遇。“祠禄”在名义上是管理道教宫观,实际是给被罢职的官员一点补贴,好让他们晚年生活有点保障。陆游申请下来“祠禄”的时候,已经古稀之年了。家里的日子略微好转了一点,他又写了一首示儿诗,题目是《复窃祠禄示儿子》:“得饱不啻足,闭门还读书。翁犹羹不糁,儿固食无鱼。衮绣曷加我,箪瓢常晏如。人生随所遇,勿替此心初。”生活虽然小有改善,家里可以不用喝粗米粥了,但是他嘱咐孩子,还要像过去一样安贫乐道,刻苦攻读,并且严肃告诫他们要做到宠辱不惊,不忘初心。

  稼轩骂子亮节操

  南宋文坛上,陆游与辛弃疾是两颗耀眼的明星。两人都力主抗金、支持北伐,忧心国家命运。两人的词都有豪放之风,尤其辛弃疾,可谓豪放派的大家。

  辛弃疾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他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的时候,深深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淳朴和温馨,特意把自己的住所称为“稼轩”,也就是种庄稼的地方,自称“稼轩居士”,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绍熙三年(1192年),五十三岁的辛弃疾去福建为官,任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欲有一番作为,却在绍熙五年(1194年)连遭他人攻讦,接连降职。辛弃疾打算干脆辞官归隐,却遭到大儿子的阻拦。大儿子认为他的官位还不够高,积蓄的俸禄还少,田地房产都没购置齐全,希望父亲能继续做官,等将来富贵了再退不迟。

  辛弃疾听儿子说了这许多,心里已经很不高兴了,但他没有马上发脾气,而是叫儿子给他磨墨。儿子不知父亲要干什么,赶紧给他磨墨。随后,辛弃疾笔走龙蛇地写了起来。儿子往纸上一看,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首“骂”自己的作品,题目就叫《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这首词抒发了以古代贤人为师的情怀,描述了对归隐田园、饮酒吟诗的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给儿子讲述道理的方式,曲折表达了对朝廷不采用自己抗金主张的愤懑,体现了正直不阿、洁身自好的情操和气节。

  上阕词中用到了两个典故,“暂忘设醴抽身去”说的是“穆先生”的事。据《汉书·楚元王世家》记载,汉高祖刘邦有个弟弟刘交,年少时曾与穆生、白生、申公等人学《诗》,待到韩信被废后,其地分为荆国、楚国,刘交获封楚王,就以年少时的同学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穆生不喝酒,但刘交总会为他倒上一杯,以示礼敬。后来,刘交的孙子刘戊继任楚王,他起初还为穆生设酒,后来就不设了,穆生自此称病。在穆生看来,刘交为之设酒,“为道之存故也”,表示对贤者的尊敬之意,正因此贤者愿为他效力,如今道之不存,贤者自然抽身而走。至于“未曾得米弃官归”说的是“陶县令”的事,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下阕词中有个名句,即“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土地总是要变更主人,千年来不知流转了多少次,而一个人的嘴里能插几个吃饭的勺子?何必多要土地田产,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呢?看到这里,想必辛弃疾之子也明白了父亲的心迹。(高昌)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29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执法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执法资讯网 zfms.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