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舆情观察 >>正文

香山上的碉楼

时间:2024-08-04 作者:佚名来源:四川长安网

  香山上的碉楼

  

  □韩玲

  

  去年春天,我作为县政协委员,随金川政协文化考察团一行到国家植物园、团城演武厅、清华大学进行本民族相关文化考察。国家植物园位于京西香山脚下,距离我们住的地方30公里左右。四月的时令,微风不燥的好时节,国家植物园一片生机勃勃。沿着被新绿笼罩的小路,听曹雪芹纪念馆研究馆员樊志斌先生讲他与金川的故事,更觉得春意融融了。樊先生个子不高,厚厚的镜片下目光灼灼。他致力于《红楼梦》的研究,也研究清代西山健锐营。因为健锐营与金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曾数次往返北京与金川调研。樊先生将手机里的许多存照展示给我们看,有的是他在金川的碉楼之下,有的是他在金川古战场之上,樊先生说,有时为了一个数据,他常常两地往返,反复比对资料和实地,以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

  

  其实,我们一行也是来香山考察这段历史的。两百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曾有一群人从遥远的深山来到北京,寄居在当时算得上偏远的香山,并修建碉楼,按藏族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完成了十分特别的“出山史”,并且生生世世再也没有还乡,他们就是土生土长的金川藏族人。两百多年后的今天,香山上再也没有金川人,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他们因种种原因,已消融在茫茫人海中。香山脚下零星分布着的几幢或高或矮的石楼,算是他们在此生活过的见证。

  

  石楼学名碉楼,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我国独特而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从川西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和雅砻江上游的少数民族地区,数量、类型众多。据考证,香山上的碉楼是乾隆第一次平定金川后,根据金川碉楼的形状而修建的,只不过在形状、大小上有所缩减,它们被用于训练士兵对碉楼的作战能力。

  

  乾隆为什么要训练士兵对碉楼的作战能力呢?故事还得从乾隆两回平定金川的历史说起。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土司泽旺的印信,又攻明正土司,“意欲并吞诸蕃”。1747年,清军3万人分两路进讨,久而无功。清军将久攻金川不下的原因归结为金川碉楼易守难攻,“金川碉楼与天接,鸟飞不上猿猴绝”,“碉楼如小城,下大巅细。有高至三四十丈者,中有数十层。每层四面,各有方孔,可施枪炮。家各有之,特高低不一耳”。

  

  在金川,碉楼有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风水碉等十多种之分。正是这些碉楼发挥的特别作用,使平定金川的川陕总督张广泗及其部下吃尽苦头。金川土司凭借当地特有的石碉建筑负隅顽抗,清军束手无策,久攻不下,死伤惨重。张广泗意识到攻打碉卡之艰难,向乾隆帝奏陈:“臣自入番境,经由各地,所见尺寸皆山,陡峻无比,隘口处所,则设有碉楼,累石如小城,中峙一最高处,状如浮图,或八九丈,或十余丈,甚至十五六丈者。四周高下皆有小孔,以资瞭望,以施枪炮。据臣纪山制有九节劈山大炮二十余位,每位重三百余觔,以之攻碉,若击中碉墙腰腹,仍屹立不动,惟击中碉顶,则可去石数块,或竟有穿者,贼虽颇怀震惧,然却甃补如故。”

  

  在张广泗屡屡损兵折将的情况下,乾隆派大学士、军机大臣、果毅公讷亲为经略,赴金川指挥战事,依旧无果。乾隆震怒下令,从驻守京师的八旗兵中择优选拔,组建云梯部队,针对石碉建筑进行专门的云梯架设和攀爬攻城训练,为此特地从金川召工匠进京,在京城训练基地仿造碉楼。史载,当年借助碉楼进行战术演练的场面十分壮观。演练分攻守两方,攻方云梯每节两侧各站1名士兵,共约22名,云梯后有30名士兵手持尖刀,腰缠九节鞭待命。前锋参领发出号令后,云梯两侧士兵抬云梯冲向碉楼,迅速将云梯架于碉楼顶部,云梯后的30名士兵攀梯而上,杀敌占领碉楼。

  

  今天的团城演武厅有一则标题为“从云梯兵到健锐营”的介绍,白纸黑字,在云梯兵和健锐营中间跳了一格,设计成云的简笔模样。正文全是红色字,内容如是:“乾隆皇帝认为,所选兵丁,各奋勉学习。不数月间,皆已精练。随征金川。”乾隆将经过特殊训练的云梯部队交由大学士傅恒带领开赴金川。

  

  有了张广泗和讷亲的前车之鉴,傅恒对金川之战越发小心谨慎。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傅恒给乾隆皇帝上奏写道:“碉尽碎而不去,炮方过而人起。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客主形殊,劳逸势异。攻一碉难于克一城。”傅恒年轻却老成,初到金川先是除奸,换战疲之兵,重用老将岳钟琪,采取了不硬攻碉楼,直接攻打莎罗奔防备空虚薄弱的老巢的战术。这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很快让陷入持久战中的金川举步维艰。此时,老将岳钟琪带领13名清兵直奔莎罗奔老巢劝说其投降,劳民伤财的第一次平定金川之战终以莎罗奔投降结束。

  

  战役结束后,云梯部队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月回到京城,受到特别嘉奖。乾隆还颁布诏书,给予其清军正式编制:“夫已习之艺不可废,已奏之绩不可忘,于是合成功之旅,立为健锐营。”这些从前线撤回的飞虎云梯兵独立成营后被称作“健锐云梯营”,分东西两翼,驻扎在北京西郊的香山脚下,成为驻京八旗中的一支特种部队。清政府还围绕旗营建造碉楼,以记其功。

  

  实际上,金川土司在这次战役中大多是被清政府强大的后勤保障拖败的,其战后仍然保存了基本的战斗力,清政府也没能真正铲除金川土司,实现威慑川西北各族的目的。清军本未胜,何来“实胜”一说?既无真正的胜利,又何来记功之说?“已奏之绩不可忘”,这只是一个遮羞的幌子;“已习之艺不可废”,训练士兵、再图进取,才是乾隆建立健锐营的真正出发点。

  

  健锐营在第二次平定金川之战中的英勇表现,证明了乾隆精心保留、训练健锐营是正确的决定。

  

  公元1771年,即乾隆第一次平定金川的22年以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再次发动反清叛乱。与第一次相比,这次是大小金川共同叛乱,声势规模更加浩大。乾隆命吏部侍郎温福、四川总督桂林,分别自汶川、康定攻打小金川。1772年5月,桂林兵败被罢黜,乾隆以阿桂代桂林出战。经过近半年的战争,清军成功攻破小金川。

  

  此后,乾隆又命温福、阿桂等人分三路进攻大金川,但均未能突破金川依仗山川之险构筑的防线。因为大金川在绵亘二十余里的山梁上建有战碉14座,且相互联络、应援,碉外筑有石墙围绕,墙外有木栅,木栅外掘有深壕,壕中松签密布,层层布防,使清军难以推进。同时,金川土兵还不断偷袭、包抄清军,切断了温福的后路并攻破其大营,温福率军抵抗时左胸中枪身亡,另有文武官员百余人、士兵4000余人阵亡。此战中,清军搬运重达五六百斤的劈山炮,每30门一起集中轰击一个碉楼,力图将碉楼逐个击破,战争过程十分惨烈。史书记载:“方其神施鬼设,伺间出奇,九地九天,霆劈雹骤,或七萃从石罅而出,或千矛随礮声而入,险万阴平,艰百石堡,自蚩尤以来,未有凿凶裂罅、駴目詟魂如兹役者。”在持久的轰击下,大金川被清军摧毁的碉楼多达3000多座,可以说金川大部分碉楼都毁于乾隆第二次平定金川之战。经过两年多的消耗战后败退。

  

  两次平定金川被乾隆写入他一生的“十全武功”。他将亲手组建的健锐营看作得意之作,当他看到将士整齐地接受检阅时,曾写诗赞到:“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一时看斫阵,异日待干城。亦已收明效,西师颇著名。”据《清史稿》记载,健锐营编制有3800多人,修建营房9000余间,兼设水师营。其规模之宏大,略见一斑。

  

  金川碉楼作为乾隆攻打金川的武备防御工事而一战成名,但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健锐营不可避免地解体了,碉楼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12年2月12日,随着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健锐营也就此烟消云散。《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中描写北京西郊的碉楼:“各营碉楼,共计六十有七。”如今,这些属于健锐营的碉楼大多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现在西山上留存下来的碉楼早已寥寥无几。

  

  在曾有“千碉之国”称号的金川,现存的碉楼也并不太多,大部分石碉都毁于战火。目前,世界上已知最高且保存较好的碉楼在金川县马尔邦乡。碉楼用当地粘土、石块加石灰和糯米汁勾缝砌成,四周墙体用片石垒叠,墙体高达50多米,基宽6.5×5米,越往上越窄小,到顶部便只有3米左右了。群山环抱下,碉楼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百年过后峰烟尽。2011年起,金川和香山又开始“走亲戚”,起先是官方的,后来是民间的,来香山的金川人总是看了香山看了碉楼后,一定还要去看团城演武厅。团城演武厅高大雄伟,四围空旷,面积据说有4万平方米,是乾隆阅兵的场所,又是健锐云梯营演武之地。这里还展示了许多锈迹斑斑的冷兵器、战袍、作战图及大量的图片,观之令人恍然如梦。

  

  演武厅里将士的厮杀声仿佛还在耳畔,金川天空的云朵里依旧有历史的风声,许多战争,为了和平而收藏!

  


原文链接: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sbgw/20240802/28965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历史的印记(二)

下一篇:红船颂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执法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执法资讯网 zfms.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